机构介绍

天府互联网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中心作为互联网微课、慕课课程及精品课程的拍摄制作和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课程资源制作技术路径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传播和进化模式更新研究。自2019年设立,中心注重互联网课程建设实验实践,已经建设并制作了数十门互联网课程在线教学视频,其中涵盖了计算机技术、金融、医学、会计、艺术设计、英语、思想政治等专业课程,助力我校系统打造高水平“金课”,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做出积极贡献。研究中心不断更新制作精品课程的技术手法,采用各种先进设备及资源,利用动画制作、虚拟合成、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法完成各类课程的制作。


负责人信息

中心负责人:赵昕(讲师、西南交通大学艺术学硕士,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课程制作技术、文化遗产数字化创作)

核心成员:张超然、康婉华、刘丹、何思敏、张程、方宇、张欣欣、饶东杰、高宇婷、张淼茹


主要工作方向

【学术研究】围绕互联网课程资源制作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路径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传播和进化模式更新。

【人才培养】天府互联网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中心既是慕课制作研发基地,又是集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训平台,是将课程改革与当代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并在专业集群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建设的覆盖“教育+实习+就业+产业”的全价值链的开放式平台。学生团队深入参与制课项目,建立鼓励机制,辅导中心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科研助理队伍日益壮大,科研助理科研基础、专业水平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社会服务】与政府、院校、教育咨询企业合作,提供互联网课程资源制作技术咨询、培训及项目研究支持。中心利用先进的动画制作、虚拟合成及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各领域专业课程的开发与优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中心通过网站宣传与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培养学生科研助理团队,参与课程制作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科研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互联网课程资源与人才。


近三年主要成果

近年来,天府互联网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中心在科研、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科研项目】中心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校级课题,代表性项目包括课题“基于数字人技术的互联网课程资源制作创新与实践”,省级课题“凉山彝族电影在全媒体语境中的商业化发展策略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应用研究——以李白IP形象设计项目实践为例”等。不仅推动了互联网课程资源的创新,还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商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术论文】中心成员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如《人工智能助力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基于融媒体时代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研究》等,部分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展示了中心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教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学术交流】中心主办或参与了多次学术会议,如2024年首届“艺科创”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四川教育博览会等,并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社会服务】中心积极承担地方文化项目,如“基于馆校联动的江油李白文化IP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并多次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与培训服务,助力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

【成果转化】中心开发的“智能化云端视频特效制作系统V1.0”等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管理领域,推动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图:互联网课程前期拍摄


图:线下课程项目制作


图:学生参与绵阳科技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的互联网课程资源制作


图:中心学生科研助理研究无人机飞行与拍摄


图:线下论坛拍摄用于存档上线


图:博物馆展品数字化模型素材采集实践调研


图:邀请韩国艺术家金昌谦主讲《韩国媒体艺术运动》讲座


图:我中心参加"AI+知识图谱"驱动智慧课程建设专题演示会


图:天府互联网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中心优秀科研助理颁发证书


图:学生科研助理前期技术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