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四川跨媒介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简称“艺科传”)是依托艺术与传媒学院建设的校级科研平台。中心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文化传承,聚焦跨媒介内容创作、传播策略整合及艺科融合创新实践,紧密围绕国家“十四五”文化数字化战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汇聚艺术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围绕智能媒介技术赋能在地文化传承、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传播、XR(扩展现实)与文旅融合等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关注“人工智能与艺术文化数字化传播”交叉领域,致力于构建西部领先的跨媒介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中心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核心模式,立足西部、辐射全国,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融合实践高地。
负责人信息
中心负责人:刘丽娟(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设计史及理论研究博士研究生)
核心成员:余房姝旸、刘锦霏、余江萍、李菲、徐茹、杨哲、谢卓、张淼茹、马丽丽、晏英豪。
主要工作方向
(一)学术研究
中心以“智能媒介技术与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为轴心领域,系统开展跨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基础研究层面,重点攻关数字人文语境下的跨媒介叙事理论、文化符号的智能转译机制及人机协同创作模式;应用研究层面,围绕巴蜀非遗数字化保护、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构建、AI生成艺术与地域文化融合等方向,探索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推动艺术学、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发展。
(二)人才培养
中心依托学院“艺术+科技”双轨教学体系,打造产学研联动的育人机制。通过开设智能媒介创作、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等特色课程,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室与田野实践基地,培育兼具艺术感知力、技术应用力与文化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联合国内外高校与科技企业开展联合工作坊、项目制教学及国际学术驻留计划,强化学生在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等技术场景中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高层次跨界人才。
(三)社会服务
中心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网络,为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制定、文旅融合IP开发等政策咨询,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品牌建设;另一方面,联合文博机构、科技企业开展非遗数据库建设、AR文旅导览系统研发等落地项目,并通过定制化培训课程为基层文化机构输送数字化传播技能。此外,以行业论坛等形式,持续输出前沿研究成果,推动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社会化应用。
近三年主要成果
(一)科研项目
中心近三年聚焦智能媒介技术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累计主持或参与地市级课题5项,形成多层级研究体系。
《基于AIGC的四川非遗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
《AI+文化自信视阈下三星堆文物数字活态保护传承研究》-德阳市社科规划专项
《沉浸式互动场景开发研究与织绣技艺非遗应用于传播》-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三星堆动物纹样符号的数字活化设计研究》-德阳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
2024年度校级“龙潭客家家风文化”专项项目申报,共立项16项,其中一般项目 3 项、自筹项目 13 项。
(二)学术论文
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传播领域,中心成员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篇,软著4项,覆盖非遗数字化、XR文旅融合、AIGC技术应用等方向。
论文:
《基于人工智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探析》;时代教育
《系统梳理技术赋能非遗保护的实践框架》
《生成式AI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教育实践
《探讨AI在传媒领域的创新场景》
软著:
《智能化形象管理与展示平台 V1.0》《AIGC视阈下的文化内容生成与传播系统 V1.0》《文化遗产数字再现与科普应用系统 V1.0》《AIGC驱动的新媒体平台推广项目服务平台V1.0》
(三)学术交流
中心积极拓展学术合作网络,2024年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15次,包括“数字全球化时代的中欧艺术交流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川大学主办)、“遗产·数智·创生”第六届中国乡村美育学术论坛(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等高端论坛,提交论文并作主题报告。同年,主办首届“艺科创”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吸引近百名学者参与,与四川博物院、腾讯文旅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学术资源共享与技术联合攻关。
(四)社会服务
立足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中心承担地方文化项目2项,包括四川省“数字巴蜀”文化基因库建设、成渝文旅走廊数字化提升工程,助力文化遗产资源向数字经济转化。为地方政府提供《四川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行动计划(2023-2025)》智库支持,参与政策制定;面向基层文化机构开展数字化传播技能培训5次,覆盖非遗数据库管理、AR文旅应用等内容。此外,联合企业研发“AR文旅导览系统”“区块链文化确权技术”等工具,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中心注重技术研发与产业对接,2024年完成2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一是“蜀锦蜀绣文化IP创新与传播平台Y1.0”(软件著作权),应用于非遗IP开发与文旅融合项目,推动传统工艺品牌化;二是“AIGC数字艺术设计创意显示管理系统V1.0”(软件著作权),支持文化内容的智能生成与交互设计。相关成果已落地三星堆元宇宙展陈、川剧非遗动态捕捉数据库等场景,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初步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赋能”的转化链条。
中心与九三学社共建巴蜀文化社会服务基地合影
中心与广汇美术馆合作“AI旋涡”数字艺术展学术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