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介绍
西财天府康养产业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以老龄态为背景的各类康养设计研究与服务,专注于提升新时代康养产品与空间的设计品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聚焦康养领域中艺术设计的创新实践,以设计力量助力全民健康。
中心核心成员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校内专业骨干师生团队,以及养老、医疗康复、智能制造领域客座专家教授共同组成。近期,中心进一步融合了“智慧养老与大健康设计研究团队”的科研力量,形成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跨界融合研究能力。团队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擅长以艺术设计为驱动,将科学技术、市场需求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持续构建并强化“科技与设计双驱动赋能康养、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并重”的特色品牌。
负责人信息
中心负责人:蒋旎(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硕士,老龄化设计研究方向)
核心成员:周文晓、毕飞、李扬、房慧、曲瑞丹、王悦希、刘锦霏、余啸、吴月、薛甲楠、马菁、胡鹤潇、张培勇。
主要工作方向
(一)学术研究
1.老龄化设计与研究
针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致力于适应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产品、环境设计,涵盖老年友好型产品的无障碍设计、康养设备的智能化升级、适老化空间设计以及日常生活助力辅具的开发,建立宜居生活方式和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响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需求。
2.大健康设计与研究
大健康设计以“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为核心,围绕个人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优化,研究医疗健康设备与服务的设计与改进,涉及可穿戴设备、医疗仪器及移动医疗平台,结合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实现疾病的科学防控、健康数据动态管理和服务流程优化。
(二)人才培养
1.多学科交叉培养
遵循“设计+健康+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整合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学科资源,打造跨领域知识融合平台。通过校内骨干师生团队与养老、医疗康复领域客座专家教授的协同合作,共同研究与设计涵盖适老化产品开发、养老空间规划、健康信息可视化等方向的实践课题,推动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既能把握设计前沿趋势,又能理解老年群体深层需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2、研究与实践并重
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产业实践”的递进式培养机制,通过课程联动、课题研究、产业实践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理论层面,依托学院开设《专题设计1-老年护理产品》《适老化空间设计》等核心课程,系统传授适老化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前沿趋势;实践层面,组织学生参与适老化产品开发、养老空间改造等真实场景的课题研究与设计实践,挖掘老龄化社会的深层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服务
1、康养设计研究与服务
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设计研究体系,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致力于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品质与产品功能。团队整合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针对不同养老场景开展设计深入研究与服务,不断拓展适老化设计的应用边界,推动康养领域的服务模式升级与体验优化。
2.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
积极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与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康复组织、科技企业及学术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促进设计学、医学、工程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合作网络涵盖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终端用户,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为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3.研究成果支撑社会需求
以解决老龄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团队深入挖掘老年人在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研究成果为康养产业的产品开发、服务模式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老龄化社会支持体系。
近三年主要成果
(一)科研项目
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市厅级、校级课题20余项。
《中国家庭养老模式下失能老人照护产品的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数字化时代下的老年慢性病模块化交互产品设计研究》-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
《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情感交流类产品设计研究》-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市级;
《基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老年情感交流类产品设计研究》;四川省老年学学会&四川省老龄健康发展中心
《基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医疗产品系统化设计研究》;四川省老年学学会&四川省老龄健康发展中心
《构建校地融合的新型老年大学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四川省老年学学会&四川省老龄健康发展中心
《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疗产品系统化设计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课题
《情感化视角下老年群体AI智慧阅读界面交互设计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基地
(二)学术论文
发表国家级、省级期刊论文2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篇;授权专利8项,软著4项。
论文:
《基于HAAT的运动性失语症老人沟通辅具设计研究》;包装工程
《PAD情感模型在用户情感体验评估中的应用》;包装工程
《老年慢性病模块化家用医疗交互产品设计研究》;工业设计研究
《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家庭社交类APP设计研究》;空中美语
《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视觉设计策略研究》;包装世界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老年社交类产品设计研究》;美化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适老家具的发展特点及解决方案探讨》;科学与技术
专利:
《老年智能手表》《智能输液器》《医药箱(E.BOX)》《空气净化器》《一种消毒车》《一种图形设计桌》《一种模型放置架》《座椅》。
软著:
《康养产品智能优化设计系统V1.0》《老年产品设计测评交互软件V1.0》《蜀文化传承appV1.0》等。
(三)学术交流
研究中心积极主办了“失智症居住环境及产品设计的理念和元素—中国第一个失智老人村实践”“高水平论文撰写策略与方法——以老龄设计及相关论文撰写为例”“适老用品(辅具)设计、居家适老环境改善(改造)设计暨适老辅助(适配)技术研究与应用”“产品设计与创客模式创新”等校级学术交流活动10次,参与师生达2000人次,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学术交流方面共参与20余次,旨在搭建立体化交流网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提升了师生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能力,推动适老化设计领域的学术理论突破与设计实践开发。
(四)社会服务
近三年来,研究中心深度践行“设计服务社会”的理念,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五大特色社会服务项目,分别为“记忆老街”——失智症老年居住空间及辅具设计校企合作项目、天星村乡村振兴项目、“龙潭喜事”客家非遗文化新媒体平台推广项目、向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项目、成华区悦年华养老院主题活动。这些项目构建起“从个体健康到社区营造,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的服务链条,有效推动了设计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