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好“两弹一星”精神的宣讲,10月30日,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组织师生前往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两弹精神”红色研学活动,教师党员丁世建、周莉、刘幸,“两弹一星”青年宣讲团“阡陌行者”和“盈见青心,核舟共济”成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共17人参与此次活动。
“两弹城”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曾是中国原子弹和导弹研制基地,基地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史。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16位院士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十余年,带领数万名科研工作者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铸就精神丰碑。

讲解员为师生们讲述“两弹一星”精神
师生们首先参观了两弹城博物馆。博物馆展陈内容以“两弹”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为序厅篇章、时代决策、铸就辉煌、峥嵘岁月、融合发展、科技兴市6个板块。大家在详实的历史图片、珍贵的文物实体和生动的视频影像资料前驻足聆听讲解,全面了解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背景与过程,深刻感受科研工作者在艰难条件下自强、在艰苦奋斗中前进的精神品质。
师生们驻足于“东风二号”导弹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前,聆听讲解员讲述我国国防科技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历程。展厅中,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与破损的科研工具,还原了科研人员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攻坚克难的场景。“盈见青心·核舟共济”宣讲团队长李昂易感叹道:“没想到我们国家的国防科技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些珍贵的史料和展品是‘两弹一星’精神最生动的载体,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读懂‘为国担当’的重量,这些先辈们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参观“两弹城”沙盘并与讲解员交流
随后,师生们来到邓稼先旧居前,国歌奏响全体肃立默哀,学生代表缓步上前敬献花篮。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从归国毅然投身核事业到隐姓埋名扎根戈壁,再到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支部师生仿佛穿越时空与邓稼先进行了一场精神对话。入党积极分子高润说道:“邓老用生命深刻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我们当以青春接力这份信仰。”

师生们缅怀“两弹一星”功勋

师生们在邓稼先旧居前合影

师生们在“三防”教育馆了解民用核能利用情况
接着,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 精神志愿宣讲团的两支队伍在两弹城展开了实地宣讲与采访。“盈见青心·核舟共济”宣讲团队长李昂易、“阡陌行者实践队”队长于佳,分别带领宣讲团成员与两弹城工作人员、研学学生进行交流,耐心倾听前辈所见证的科研岁月,细致解答青少年的提问,为大家生动讲述了“两弹一星”背后的感人故事,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精神内核传递给更多人。采访与宣讲过程中,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也分享了自身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让宣讲团成员也收获了新的感悟,进一步深化了对精神传承的认识。

“两弹一星” 精神志愿宣讲团进行采访及宣讲

青少年学生踊跃加入“两弹一星”精神宣讲

“两弹一星” 精神志愿宣讲团合影

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师生合影
此次“追寻红色足迹,传承两弹精神”红色研学活动,通过 “参观学习+缅怀先勋+宣讲传播”的多元形式,让学生第三党支部师生实现了从“听故事”到“悟精神”的深刻转变,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党性锤炼,筑牢了信仰之基,把“两弹一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投身学习与工作实践。
编辑:李昂易、卫小雅、高润、陈中雪、刘幸、丁世建
初审:马岚
复审:林琳
终审:彭雯秀
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