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艺术与传媒学院“心理健康奇遇季”沉浸式主题活动在成都校区(东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心理素质拓展分中心精心策划,通过创意互动装置、情绪解压游戏等特色项目,为大学生打造别具一格的心理健康体验空间。活动现场吸引500余名师生热情参与,学院分党委副书记马俊、团总支书记李涵及团学指导老师袁锦涛到场指导。在主持人充满活力的开场中,一场关于心灵探索的奇妙旅程正式启航。

主持人开场
在热烈的掌声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马俊为活动致开幕辞。她指出,心理健康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生态的关键支撑。面对当前多元化的成长挑战,她呼吁同学们以开放姿态开启心灵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心灵密码,系统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技能。“当我们学会用艺术的方式与情绪对话,那些曾困扰心灵的迷雾终将化作滋养成长的养分。”马俊副书记充满哲思的寄语,为整场活动注入了深层价值——这不仅是一次趣味体验,更是青年学子构建心理韧性、积蓄成长能量的赋能之旅。

马俊副书记致辞
活动现场精心打造七大主题体验区联动开放,“心灵拼图大挑战”引导参与者拼合自我认知图谱,“情绪漂流瓶”搭建跨时空的情感共鸣桥梁,“团体协作大闯关”则通过情境化挑战深化团队默契。其中,“压力气球——情绪释放实验室”与“优点树——闪光能量站”两大创新项目成为人气焦点,吸引众多学子驻足体验。
在极具创意的“情绪释放实验室”,同学们将焦虑具象化为文字,封印在彩色气球之中。随着气球爆破的清脆声响,象征压力的纸片如樱花飘落,参与者纷纷表示这种具象化的情绪释放带来深度疗愈体验。与之形成温暖对照的“闪光能量站”,百余张承载着积极心理暗示的便利贴让展板化身璀璨星图,既有自我肯定的宣言绽放,也有“你的笑容是四月春风”等朋辈暖心寄语流转。这种双向赋能机制,不仅重构了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坐标系,更在校园中织就了一张隐形的情感支持网络。



活动现场积极参与的同学们
活动特别设置的文艺展演环节将氛围推向高潮,青春成长主题歌曲《下一个远方》独唱与《明天,你好》合唱形成动人二重奏。当“路在脚下延伸成翅膀”的旋律遇见“看未来一步步来了”的声浪,流动的音乐叙事构建起强烈的情感磁场。这种艺术表达与心理教育的创新融合,让积极心理能量在旋律流转间自然生长。


各节目精彩演出
活动尾声,师生们在充满美好回忆的现场合影留念,镜头中跃动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是被唤醒的心灵成长力量。本次活动创新构建“心育+”模式,以“游戏化体验+沉浸式教育+群体共振”的三阶方程式,精准破解当代大学生心理调适难题。
这场春日心灵奇旅的落幕,恰是校园心理育人新生态的起点。当“压力气球”爆裂的彩屑化作滋养心灵的养料,当“优点树”上的星光寄语串联成情感纽带,艺术与传媒学院正以创新实践浇筑一片“心理防护林”,让每个年轻心灵,都能在自我觉察与群体共鸣中,生长出抵御风雨的韧性根系。

师生活动合照
编辑:丁彬玲、杨镕、尹欣楠
初审:袁锦涛
复审:林 琳
终审:彭雯秀
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