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数字涅槃 ——AI 与数字艺术、动画的跨学科交往” 主题活动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东区报告厅正式举办。本次活动通过三场主题讲座和一场学术沙龙对谈,旨在搭建学术与产业对话平台,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艺术与动画领域的发展机遇、挑战及实践路径。

BIRGITTA HOSEA 教授分享现场
首场讲座由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现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动画研究中心主任 BIRGITTA HOSEA 教授主讲,主题为《欧洲数字艺术 2025》。HOSEA 教授系统分享了 2025 年伦敦、威尼斯等地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项目,通过解析Claudia Hart、Rose Bond、Harold Cohen等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对于自身作品《Hole》的多元化展陈的介绍,全面解读欧洲数字艺术前沿实验方向与探索成果。值得一提的是,HOSEA教授还特别介绍了AI工具在当今动画创作中的实践,为现场师生呈现了国际数字艺术发展的最新图景。

制片人杨莹分享现场
随后,国际知名制片人杨莹带来《国际动画电影项目制片经验分享 —— 动画 IP 的商业价值挖掘》主题讲座。杨莹结合自身行业实践经历,通过她亲身参与的《狼行者》、《挚爱梵高》等动画作品IP商业化运作的项目真实案例,从产业视角解析动画 IP 商业价值的挖掘路径与实践策略。她认为,商业不削弱艺术,而是让艺术被更多人看见,为动画IP的商业化多元实践拓展了思路和视野。

清华大学代尚博士分享现场
下午,清华大学博士代尚以《流动的符号与生成的幻想 —— 德勒兹符号学视域下的艺术影像逻辑研究》为题开展学术讲座。代尚博士指出,传统符号学以 “再现与意义传递” 为核心,而德勒兹符号学强调 “差异 — 生成” 的非表象逻辑;其研究构建了 “逻辑生成公式 + 向量数据库” 的实验框架,将艺术影像中 “幻想” 的生成过程转化为可计算的符号演化模型,通过向量嵌入与生成算法实现 “幻想” 的可视化与符号化再生产。该研究为算法时代艺术影像从 “表象” 走向 “生成” 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 AI 艺术创作开辟了以 “幻想” 为核心的生成逻辑路径,引发现场学术领域师生的深度思考。

学术沙龙论坛现场
在学术沙龙论坛环节,BIRGITTA HOSEA 教授、杨莹制片人、代尚博士共同担任对话嘉宾。首先,三位嘉宾对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的数字艺术作品进行了点评,他们从故事性和技术角度给在场师生提供了建议。随后,三位嘉宾针对巴蜀文化的数字艺术创作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代尚博士认为可以从科研角度入手找到新的创作灵感,而杨莹制片人则强调了创作的“独特性”,从而����将熊猫、李白等标志性的巴蜀文化符号焕发新的生命力。

讲座交流现场
现场互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围绕每场讲座的主题积极向主讲嘉宾提问,气氛热烈。BIRGITTA HOSEA 教授在交流环节,为学院教师介绍了英国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拓宽视野等方面独特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为教师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启发;制片人杨莹女士详细解答了学生“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动画作品商业化的精准宣发”的问题,她认为要结合作品本身的特质,思考个性化的宣发方案,并且要灵活处理在宣发过程中遇到的预算问题;代尚博士解答了学生关于如何在作品中增强流动感的问题,他认为通过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的启发和积淀能够帮助动画作品增强流动感。

活动现场合影
本次活动不仅为学院师生搭建了接触国际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桥梁,更推动了 AI 技术与数字艺术、动画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艺术与传媒学院将通过 “尚美论坛”“未来媒体实验室” 等平台,聚焦数字艺术领域前沿趋势,开展更多跨学科交流活动,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文字编辑:晏英豪
图片编辑:李英豪 李文志
排版编辑:晏英豪
初审:王健
复审:何思敏
终审:李文波
202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