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1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多位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多个专业的学生团队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播”与“艺术设计创新”两大方向,持续深耕、锐意探索,集中产出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并积极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彰显了学院“科教融汇、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显著成效。在数字人文与文化传播领域,师生团队围绕客家文化、非遗活化、家风传承、AI美学等主题,发表多篇具有前沿性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论文。
刘丽娟老师持续指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早在于2024年就已经指导学生钱橙完成论文《基于体感互动技术的成都小通巷历史街区文化数字地图科普应用》并发表于《前沿科学》杂志2024年第9期,指导学生毛思宜完成论文《德阳潮扇文化数字展示路径研究》成功发表于《文化时代》杂志2024年第27期。2025年10月,又指导学生唐诗雨等完成的论文《清勤忧乐:德阳范家大院家风文化数字空间设计》现已经成功被期刊《美丽中国》录用,将于2025年第18期发表。

唐诗雨等同学的论文录用通知
杨潇涵老师指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王艺瑾等同学完成论文《以“数字家谱墙”为媒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研究》的撰写,并发表于《中国村庄》杂志2025年第18期。

王艺瑾等同学发表在《中国村庄》杂志的论文
2025年10月以来,余房姝旸老师指导的多项学生研究项目陆续发表成果,其中,指导朱红燕、李英豪等同学完成的论文《新媒体环境下成都龙潭客家节日风俗的传播策略研究》;与指导庞铭秀、李绍银等同学撰写的论文《AI+文化自信视域下苏轼诗歌美学数字化妆造表现与传播》也已经被《艺术交流》杂志录用,将分别于2025年第9期、第10期发表。

朱红燕、李英豪等同学与庞铭秀、李绍银等同学的论文用稿通知
余房姝旸老师与何思敏老师共同指导成旭、谭傲月等同学撰写的论文《客家民谣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化传播模式研究》,与饶东杰老师共同指导罗丽、谭玉涵等同学完成的论文《基于VR技术的龙潭客家围屋沉浸式体验研究》均已被《北大荒文化》杂志社录用,分别将于2025年第26期、27期刊出。

成旭、谭傲月等同学与罗丽、谭玉涵等同学的用稿通知
余房姝旸老师与刘丽娟老师共同指导周沛奇、周芳冰等同学撰写的《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与跨媒介推广研究——以龙潭客家民谣文化为例》也已经被《美丽中国》杂志社录用,将于2025年第28期刊发。
徐茹老师指导传播学专业陈妍婧完成论文《AIGC在非遗文物活化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已被期刊《教育发展论坛》录用,将发表于2026年第2期。

周沛奇、周芳冰等同学与陈妍婧的论文用稿通知
罗天羽老师指导视觉传达专业李德钰、冯晨霖等完成论文《以自闭症为主题的科普绘本创作探究》;指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李文志、范津津等完成论文《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文创产品的IP化打造》撰写,也即将见刊。
2025年2月和10月,毛思宜等同学和蔡思思等同学在刘丽娟老师的指导下,分别成功软著《智能化潮扇数字文创管控系统V1.0》和《鸟纹艺术在线互动艺术馆展示系统V1.0》在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展现了环境设计专业在文化数字空间构建、交互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毛思宜等同学和蔡思思等同学的软著登记证书
艺术与传媒学院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项目驱动成长”为理念,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平台,推动本硕贯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从论文发表、软著授权到国际会议发言,一系列成果不仅体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印证了学院“以研促学、以创促教”育人模式的蓬勃活力。学院将持续深化科研育人机制,拓展数字人文与智能创意边界,为培养具有文化自觉、技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复合型艺术传媒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图文编辑:刘家林
排版编辑:晏英豪
初审:刘丽娟
复审:王健
终审:何思敏
202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