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释放,艺术实践探索壁画设计课程教学新路径
art.tfswufe.edu.cn   发布时间:2025-10-28 15:19   阅读:   编辑:晏英豪

     近日,环境设计专业成功开展了以“我的城市,我 的墙”为主题的壁画创新色痕迹实践课。课程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教学现场移至美术馆及户外,通过引入国内外资深涂鸦艺术家,构建了“理论浸润—作品解构—户外创作”的沉浸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艺术场景中完成从认知到创造的飞跃,践行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现场活动嘉宾与师生合影

理论分享:搭建涂鸦文化认知框架

      本活动由艺术家林珂主持。课程伊始,课程伊始,艺术家水贵以“街头涂鸦的起源与中国化演变”为题,为学生梳理了涂鸦艺术的发展脉络。多位嘉宾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分享了在特定环境下坚持创作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涂鸦文化的内核。

涂鸦画手水贵个人经历分享

涂鸦画手黑手个人经历分享

涂鸦画手CHAO个人经历分享

涂鸦画手Megic个人画作分享

涂鸦画手JuuR个人画作分享

涂鸦画手宋蔚个人画作分享

      针对公共艺术的核心命题——“艺术与空间的适配性”,画手宋蔚以独角兽主题创作为例,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墙面结构打造裸眼3D效果,详解“色彩渐变”与“视角定位”等关键技巧。艺术家们还分享了如何根据不同城市的独特气质调整作品细节,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涂鸦艺术的“在地性”价值。

涂鸦画手MORECREW个人经历分享

      活动过程中,嘉宾分享“城市气质与作品调整”的经验,介绍在不同城市创作时,如何通过调整角色肢体细节、色彩搭配贴合当地氛围,强调涂鸦艺术的“在地性”。同时,学生围绕“喷漆技法把控”“涂鸦与公共空间的平衡”等问题提问,嘉宾结合实操经验逐一解答,打通理论与创作的衔接壁垒。

实践创造:从执笔构思到上墙创作

      课程的核心环节在美术馆外的空白墙面上展开。在艺术家“手把手”的指导下,学生们系统学习了从签名设计、喷漆控制到“勾线—填色—高光”的全套基础流程。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创作。他们将课堂所学的校园元素、互动理念融入设计,在实践中探索个人风格。艺术家巡回指导,及时解决“色彩溢出”、“线条不畅”等实际问题,助力学生将创意高质量地呈现在墙面上。最终,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涂鸦作品让原本空白的墙面焕发新生,学生们也在协作中切身感受到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与“开放性”。

学生参与现场创作

学生反响:打破偏见,重塑认知

      “以前觉得涂鸦是‘街头乱涂’,现在才知道每一笔都有其设计逻辑,”学生罗永俊分享道,“从选色到排版,都要考虑与环境和人的互动,这种‘公共性’是课堂上难以学到的。”

      学生蔡征平则表示,喷漆创作打破了他对传统绘画的思维定式:“这种‘陌生感’很有趣,让我掌握了全新的视觉语言,现在再看街头涂鸦,能读懂其中的门道了。”

学生与艺术家进行现场交流

课程意义:拓展教学边界,培育艺术新维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涂鸦街画技艺传授,更是一堂生动的公共艺术启蒙课。它有效打破了学生对涂鸦街画艺术的刻板印象,帮助他们建立起从美学价值、空间互动到文化表达的专业认知体系。通过亲手参与城市空间的塑造,学生们深化了对艺术与城市文化关联的理解,培养了以艺术介入社会、对话公众的思维意识。未来将持续推进此类跨界课程实践,整合更多艺术资源,打造系统的“公共艺术系列课程”,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创作—文化思考”的完整育人路径,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艺术人才、丰富校园文化持续注入活力。


图文编辑:刘建业

排版编辑:晏英豪

初审:谭智文

复审:王健

终审:何思敏

202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