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开展“多元互动赋能双创成长”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享讲座
art.tfswufe.edu.cn   发布时间:2025-05-20 08:00   阅读:   编辑:吴凯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5月19日,由“易见”数字艺术Art社团主办、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协办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享讲座,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成都校区(东区)138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高技术服务联盟创业导师、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导师、德阳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系副主任刘丽娟副教授,德阳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学术交流部部长、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易见”数字艺术ART社团指导老师杨丹,四川跨媒介与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学术交流部部长、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余房姝旸,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吴凯,学院优秀学生代表徐铜浩、周宇航、付安琪,以及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施倩主持讲座

活动伊始,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施倩介绍与会嘉宾,并强调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经验分享、教师专业指导,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创新创业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方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徐铜浩进行分享

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徐铜浩进行分享

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徐铜浩从前期准备、中期调研、研究过程、技术分析和后期成果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省级立项项目《从历史文化视角探究李白江油八景的数字景观复现技术与路径》。在技术分析环节,徐铜浩详细阐述了数字景观技术的内涵和应用。他介绍,数字景观技术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和多传感技术等多种数字技术,对景观信息进行采集、监测、分析、模拟、创造、再现的过程。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项技术,徐铜浩还提到了《黑神话:悟空》和《刺客信条:大革命》等国内外应用案例,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数字景观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该项目在刘丽娟和杨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仅深入挖掘了李白文化的历史底蕴,更通过先进的数字景观复现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周宇航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周宇航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周宇航从大赛流程、项目经验和项目总结三个方面介绍了项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成都新七宝市内涵分析与应用》,该项目主要成果包括发表论文、软著和专利,充分体现了其学术性和研究价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根据项目论文中的构思,延伸出了具体的项目策略,并进行了丰富的内容展示。研究了同治龙窑、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案例,使用kivicube AR视图工具进行了AR视图展示,结合网络资料如邛窑彩绘四耳罐,展示了“邛窑瑰宝”的瓷泥制窑过程。这些展示不仅丰富了项目内容,更让现场师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下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周宇航强调,选题要创新且新颖,有技术含量的选题能让项目脱颖而出,如AIGC、数字活化、物联网等。同时,时间规划也至关重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并有条不紊地推进,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付安琪进行分享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付安琪进行分享

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付安琪重点从技术路线介绍了项目《蜀绣妆语:蜀绣非遗文化AI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应用》。技术层面,项目团队构建了完善的技术路线。他们首先建立了蜀绣妆造数字资源库,为AR应用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随后,开发了蜀绣妆造AR应用平台,集成预览、教学、展示等功能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为了将这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团队还积极将应用推广至各类终端设备,并持续更新和维护资源库和应用平台,确保用户能够便捷访问和使用,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功能和体验。该项目在余房姝旸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AI数字化技术,成功实现了蜀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用,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余房姝旸进行分享

杨丹进行分享

吴凯进行分享

在专业指导环节,教师代表们从项目申报与实践指导的维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余房姝旸结合付安琪团队的典型案例,系统解读了双创赛事的资金支持政策及成果价值转化路径,包括奖学金评定、升学优势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等实际效益,着重强调了“技术工具服务文化表达”的核心创作理念。杨丹则围绕在地文化、学科前沿、应用实践三大选题方向,结合申报书模板,指导运用图表化技术路线图优化申报材料,突出问题导向的研究思维并建议以导师科研课题为依托,引导学生孵化子项目提升立项成功率。吴凯以“龙潭客家家风文化传播”课题为例,分享从生活观察到学术选题的转化方法,倡导“以小见大”的问题意识,建议采用“专业导师理论指导+学工导师资源协调”双轨指导模式。

刘丽娟总结发言

施倩总结发言

活动最后,刘丽娟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强调,创新创业项目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平台,必须立足“在地性、技术性、实用性”三大原则,鼓励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项目周期内系统积累论文、软著、专利等学术成果,为学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她寄语青年学子要勇担时代使命,以技术创新传承优秀文化,以创新实践服务社会发展。施倩指出,本次活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互动,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充分激发了创新活力,期待未来能够产出更多具有社会价值的优质成果。

创新训练项目分享讲座现场

“易见”数字艺术ART社团与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师生合影

此次分享会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展示+专业指导”的多元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全流程实战参考,激发了“以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以文化传承推动实践发展”的热情。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将以此为契机,深化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持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形成“以赛促学、以创促教、以实践促成长”的良好育人生态。

编辑:刘幸、卫小雅、张晨东、邓明润、李昂易

初审:施倩

复审:林琳

终审:彭雯秀

2025年5月19日